第112章 “千禧年”的算命先生7

  李大师长居北京,不过大多数时间都是全国各地跑,最近在江城,也是因为江城要修建新的火车站和客运总站。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江城原来的火车站已经承担不了这么一座一线城市的客流量。

  李大师先和刘玉溪介绍了一下自己宗派的历史,因为随身没有带修行相关的典籍,只先教了一套炼气功法给刘玉溪。

  交代刘玉溪,等他忙完就随他回北京,系统的学习,正好那时候刘玉溪研究生也毕业了。

  给家里的店铺补完货,还好现在已经是2007年了,手机已经普及,家里店铺里刘玉溪也安装了固定电话,等她去了北京,店里真有什么事,也可以电话联系。

  刘玉溪跟着李大师一学就是三年,完全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功法修习更是突飞猛进,毕竟这方面她经验足。

  跟着李大师认识了很多同派系和其他宗派的风水师,风水师们也是需要相互交流的,他们之间经常相互交换资源,也经常聚会,交流心得。

  刘玉溪也是趁机想办法学习了其他宗派的技艺,能交换的就交换,不能交换的,那就只能想办法了,对不对?

  不过大多数人都是愿意交换的,现代修行资源少,而且现代人的观念也不像以前那么敝帚自珍。

  很多人一生只学习一样,不是他没机会学习别的,而是他的精力只能允许他专研一项。

  既然刘玉溪有能力多学,她师父李大师也是乐见其成的,还专门带刘玉溪拜见了一位理气宗派的王大师,地位大概和李大师等同,也是那一小撮里面的人物。

  这个王大师刚见面时比较高冷,没有李大师那么随和,刘玉溪猜测,这可能也和他们的客户群体不同有关。

  一位是常年和政府官员打交道,耳濡目染的,这性子也就愈发的往“笑面虎”发展了,一位是和全国各地的富商打交道,还是被捧着的那一个,自然也就愈发高冷了。

  不过他们之间交流时,倒是慢慢都正常起来,还是一个圈子的才好沟通,李大师和王大师说了刘玉溪的天赋以及学习进度,提出想让王大师系统的教授刘玉溪理气宗派的知识。

  王大师和李大师一样,年龄都接近80了,现在有天赋的弟子不好找,他俩收的弟子里,都没有什么天赋卓绝的人物,至少现在他们徒弟的水平都还一般,并没有闯出多大的名头。

  王大师自然也想把一身本事传承下去,思索了片刻,就答应了下来,不过和李大师还有刘玉溪交代清楚了,如果刘玉溪以后收徒,那形势派和理气派还是要分开传授的。

  刘玉溪自是答应,她自己可以兼修,不代表以后收的徒弟也能兼修,肯定要分开传授的,就算再遇到一个有精力兼修的徒弟,她也会交代清楚的。

  后面,她师父就把她丢给了王大师,她又跟随王大师学习了两年,把理气宗派的技艺也都全部掌握。

  目前她唯一自觉还欠火候的就是符箓了。什么样的人可以学习画符?一般以下这些都可以:

  一、长期坚持辟谷者;

  二、长期练气功者;

  三、生辰八字中伤官旺相或多者;

  四、生辰八字中带华盖者;

  五、生辰八字中带太极贵人者;

  六、生辰八字中带魁罡贵人者;

  七、生辰八字中带天乙贵人者;

  八、第六感觉灵敏者;

  九、幼年常看到阴性物质者(常人看不到的东西);

  十、长期吃斋信仰佛道者;

  十一、练习书画者;

  十二、研究中医或中医药工作者;

  十三、研究易学或专业易学工作者、风水师等。

  道家符咒的传承必须遵循"十戒八忌"。十戒是:

  (一)戒贪财无厌。画符人,为别消灾解难,略收些财物,当无可非议,但不能藉此敛财,贪得无厌,除衣食所需,多余部分应奉献宫观。

  (二)戒迟疑不决。画符时应速断速决,"一点灵光"一气呵成。

  (三)戒鲁莽从事,操之过急。应心情淡泊,中庸行事。

  (四)戒假公济私。戒用宫观器具物品,为个人发财。

  (五)戒亵渎神明。

  (六)戒无帮杀生。

  (七)戒好色酗酒。

  (八)戒铺张扬厉。

  (九)戒朋比为奸。

  (十)戒滥收学徒,传非其人,泄露天机。

  除十戒外,道教还对画符人规定了八忌,就是避开忌讳事物,如犯了八忌,画符失效,永无灵验。

  八忌是:

  (一)避妇女经。

  (二)忌见色动心,以作符为名,行云雨之事。

  (三)忌神志错沉,遇生病或醉后画符。

  (四)避新婚蜜月期间画符。

  (五)避忌借术起家致富,而迁神怒。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