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5
着章禧帝的暴怒,殿前副都指挥使狄繁跪地请求出征。
章禧帝久久说不出话来,狄繁是守卫皇城之人,护的是皇帝的命,如今章禧帝刚刚看出自己这满朝武将皆是酒囊饭袋,如何还能将唯一有能力的狄繁派出去,一旦骚乱四起,岂非先毙命的是他。
这一段沉默,让朝堂大臣们尽数屏息凝神,生怕出一点错处,便会被人拖出去斩了。
章禧帝寒眸闭上,再睁开,沉声唤道。
“赵长胤,你可敢出征,救我大章边疆数十万百姓?”
第44章 父子兵鸾鸾20%丨太子40%丨赵家……
赵长胤位于武官一列的中间,自他出使归来并成功带回永安公主,章禧帝便进行了封赏,将他由六品蓝翎侍卫调为从四品下归德中郎将,晋永安公主为成国公主(公主初封为美名,进封为郡国名),享食邑万户。
被唤到的赵长胤并没有居傲称是,而是干脆地跪地实话实说道,“陛下隆恩,臣万死难辞,但此一战兹事体大,臣初出茅庐,从未上过战场,黔驴之技尚不敢班门弄斧,臣想请陛下重新启用一人,臣愿为副将,为大章肝脑涂地,马革裹尸!”
这番肺腑之言,让章禧帝大喜,“你所说是何人?”
“此人正是臣的父亲,从前的明威将军,赵德忠。臣这一身武艺与兵道,皆是传于家父,父亲这半生常与臣说,不敢称一颗碧血丹心,只愿以身殉国,才不枉先帝与陛下治下昌明盛世。”
此话一出,不免就会让人想到,赵长胤这是想为赵家拉拢权利。
章禧帝居高临下,紧紧盯着跪在下首的赵长胤,也想看一看这位刚刚展露头角的小将到底是抱的什么心思。
可他竟在赵长胤身上看不出一分贪求权柄的假仁假义模样,一张英朗俊俏的脸,满是即将上阵杀敌的跃跃欲试,整个朝堂滞涩的气氛都因为这小将的忠国之言而热血沸腾。
“好!”章禧帝大手一揽,龙心大悦,“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蛮夷北蒙,必败于朕的忠君良将手中!”
“来人,传朕旨意,封洋州刺史赵德忠为招讨使,归德中郎将赵长胤为行营兵马都监,带二十万征北大军,讨伐犬戎,驱逐敌寇,一切军务,皆由尔自行裁决,务必谨慎从事,以奏凯歌而还!”
赵长胤应地声如洪钟,“是,臣等谨遵圣命!”
*
东宫
得知赵长胤能与父亲顺利出征,赵鸾鸾缓缓呼出一口气,她望着天上风云变幻的云彩,心道,她一直等的机会终于到了。
此计惊险,但一石三鸟,既能救回永安,亦能让赵氏东山再起,而战争最亦催动民心,若如她预料,只要北蒙被击退一次,躲在北蒙背后的南辽,必然出手,届时朝中再无人可用,便是太子收归民心的大好机会。
是以这些日子,东宫之内虽有条不紊,但略显紧张。
李鹫就坐在离赵鸾鸾不远的榻上,一点点擦着手中已尘封许久的长剑,一举一动如往常一样赏心悦目,只是眉眼露着些许不同寻常。
“在想谁?”
赵鸾鸾慢慢起身,走到他身后,将手搭在他的肩上,眉目温柔地看着面前神不思蜀的人。
听到喜爱之人的话,李鹫下意识回答。
“想你。”
赵鸾鸾有些奇怪,“嗯?”
她知道李鹫手中这把剑是他大父所用佩剑,方才看他一直抱着这柄剑,本以为他是在想高氏曾经的事,亦或是先皇后,却没想到是她。
李鹫反应过来自己将心里话脱口而出时,无奈地笑了下,抬头看到身后人美丽的面颊,伸手将人拉到了自己腿上,像是冬日汲取难得的温暖,依赖地将脸深深埋在赵鸾鸾的胸前。
眷恋许久,李鹫问道,“你可愿随我出征?”
赵鸾鸾以为他是在担心将她留在京城会出事,虽然她觉得李鹫不会这么想不清,但念着他或许即将离开京都,心情不爽,便宽慰了句。
“五皇子已就封,二皇子因其大父战败已然失宠,我留在京城,并没有任何危险,况且你知道的,如今战事接连,钱、盐、粮的周转,是最容易被人做手脚的,一旦开战,这些都不容有失,我必须留在京都,况且有我在,其他皇子才不会轻举妄动,如今陛下那里,已然对我们有不满,这个时候难免会有人乘人不备顺手牵羊。”
她留在京都,是赵家父子与李鹫能活着回来的保证。
得到想像中的答案,李鹫无声地叹了口气,又顺从地点了点头。
美人甚得心,他若没死,自然是好好金屋藏娇,留在京城最好,但他若死,他想她陪着他一起死,与其留在京城被人斩杀,不如一起亡命南辽,死了也能成一对交颈悲鸣的苦命鸳鸯。
不过还是留在京城最好,活下来才能见美人,老死也能顺理成章,葬进天下尊贵龙脉,享受死后无尽漫长陪伴。
*
六月,赵德忠受到召命后,直接走水路又换陆路,与赵长胤在凉州会和后,调动周边十州共计二十万大军,奔赴前线支援。
武军旗苦守焉城半月终被破城而入,北蒙前锋军正要抢夺焉城之地时,被赶来的征北大军夹击在城中,为振残军及援军士气,赵德忠直接下令将其全部坑杀,一个不留。
焉城之内,是成千的北蒙人尸骨,堆积成山,也终于堆起了章朝萎靡下去的士气。
北蒙半月夺下焉城的计划彻底失败,又有二十万征北大军驻扎焉城周围和内部,和舍里不敢冒进,两军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