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第 34 章

  下一个被翻牌的还是个摊儿。

  “作为皇子,你肯定没吃过臭豆腐吧?”

  十月末的凉爽天,胤禩胳膊上的汗毛一下就炸起来了,反射般撒了个谎:“吃过。正阳门大街多的是。”

  “哦?”郭绵一挑眉:“那你一定要尝尝,三百年后这道传统小吃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胤禩:……

  好在臭豆腐没有那么入味,刮一刮表面的辣椒油,勉强能下口。

  “味道怎么样?”

  郭绵这一问才叫他头疼,因为除了辣味,他其实感觉不到其他层次的味道,得结合她的描述和自己的想象,瞎编。

  之后他们又吃了卤煮火烧、爆肚粉、炒肝、豌豆黄,最后进了一家正儿八经的饭店——东海龙宫海鲜火锅。

  郭绵发慈悲要了个鸳鸯锅底,然后带着胤禩去前面水箱点菜。

  里面很多胤禩没有见过的品种,比如帝王蟹,海胆,澳龙、澳鲍,象拔蚌等。看得出来,他每种都想试试。

  清朝早期,皇宫里很少吃海鲜,就算吃,用的一般是晒成干的,比如干海参、干鲍鱼、鱼翅、瑶柱等,极少食用新鲜的。

  一是因为游牧民族入关时间不长,保留了原来的饮食习惯,吃不惯海物;

  二是运输条件实在有限。

  不过海味一向是官员和豪门大户招待贵宾的必备品,因而胤禩觉得,他的隐忍和付出,得到了郭绵的认可。

  这一顿,就是奖赏。

  尤其当他看到服务员放到桌上的账单后。

  这一桌也是三千六。

  火锅咕嘟咕嘟冒着,郭绵将变红的龙虾夹到胤禩碟中。

  胤禩在盯着大堂的柱子上的电视——那上面正在播一则华国向难民国家提供粮食援助的新闻。

  胤禩想起在地铁口遇到的难民,不禁为华国现在的强大感慨:这是个史无前例的盛世,真让人眼馋啊。

  他放下筷子,悠悠问道:“上次来,我对你们的国家有过简单的了解,你们的疆域和大清一致,人口却翻了三倍,且人人都能衣食无忧,还有余力庇护其他国家。在耕地面积不增反减、多数百姓不事农耕的情况下,你们是如何做到的?”

  郭绵把火关小,思索着答道:“主要有两点,一个是提升粮食产量,我们现在用的种子,是科学家们耗费几十年心血培育的,不仅产量高,还能扛住病虫害。

  种地时也不再靠天吃饭,有现代化的灌溉系统,能根据土壤干湿、作物长势精准送水;施肥也讲究科学配比,什么土地适合什么肥料,都有数据照着来,单亩地能产出的粮食自然比从前多得多。

  二是靠国际贸易。大清闭关锁国,现代则是全球开放。我们工业底子厚,能造出很多别国需要的精细物件,这些东西出口能换不少外汇。拿着这些钱,就能从粮食多的国家买粮,而且我们跟很多国家都签了长期协议,渠道稳当得很,不怕断供。”

  她喝了口水,最后总结:“简单说,就是自己地里产得多,外面也能买得到。”

  胤禩听完心潮澎湃。

  只不过,对于‘现代化灌溉技术’、‘科学的施肥方法’,他没亲眼所见,想象力有限。

  至于‘进口’,受限于大清的运输条件,成本太高,恐怕难以实现。

  郭绵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了解得没有那么精深,只好从农业部官网上搜出一堆宣传片给他看。

  他看得如痴如醉,末了双眼发光地看向郭绵:“方才看到的收割棉花的车,如何买?”

  “……你想把它带回去?”

  胤禩抿着嘴摇了摇头,半晌才低声道:“只是想驾驭一番。操控如此庞然大物,感觉一定豪情满怀,畅快之至。”

  ……男人果然都是机械控。

  “不管你准备带来什么或者带走什么,最好先弄明白穿越规律,不然的话,很可能计划赶不上变化。”

  胤禩深以为然,“你可有眉目?”

  郭绵摇头道:“我们一起捋一捋。”

  “好。”

  “你留给关宇的卷轴上说,你每月来一次,但我这里过一个月,你那里过一年,是这样吗?”

  胤禩点头。

  “所以你现在,十九岁了?”

  得到印证后,郭绵神色古怪地嘀咕:“那岂不是,过不了几个月,你就和我一般大了……”

  胤禩心中陡然涌起一阵强烈的失落与不安。

  他早就发现了,若这巨大的时间差无法消弭,用不了多久,他的年岁就会赶上她。

  可他命数已定,不过四十五载春秋。在这短短一生中,能陪她或者说,能拥有她的时间,就像流星一闪即逝。

上一章目录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