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投桃报李
但其实中国人普遍养成喝热水习惯的历史并不长。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古时资源短缺,一般人家舍不得花钱买炭买柴火。要知道古时卖炭翁、樵夫的收入可不算低。“不曾煮羹吃,长年惟吃冷菜”。即使家中来了客人也多数“便与空饼、冷菜”,热菜热饭都吃不上,喝热水更是奢望。
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了19世纪中期,上海爆发了霍乱,疫情横扫整个上海,“时疫流行,朝发夕死”,“死者日以三千计”。随后疫情北上传到了京津地区,相比之下南方反而受疫情影响很小,时人便有南方人喝热水比北方人多故能免疫的说法。就这样,喝热水防霍乱迅速流传于中国大地之上。时间进入到民国,随着细菌学说进入中国,喝热水逐渐从民间自发变成了官方推广。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要求群众“此能真正做一个现代的国民,不再有一点野蛮的落伍的生活习惯”。新生活运动要求全国人民“不要随地吐痰、脸要洗干净”、水不沸不喝”。还有诸如“不要在葬礼上发笑”这种引人发笑的行为习惯规定。新生活运动只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热闹几年后戛然而止。“新生活运动”死了,却留下了一个遗产:熟水店,在上海也被称为“老虎灶”。街间巷尾冒着氤氲蒸汽的老虎灶成了人们喝开水的根据地。人力车夫、码头工人、走街串巷的小贩、操皮肉生意的妓女成了老虎灶的主顾。不过在广大农村地区没有熟水店,也没有单独烧一锅热水的时间与闲钱,更多是喝生水将就。
时间来到了1952年的半岛战场上,米军投下携带霍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的苍蝇、跳蚤、老鼠。志司迅速成立防疫委员会,基层成立防疫小组,捕灭老鼠、苍蝇、蚊子、跳蚤、蜘蛛的同时鼓励全体战士喝热水、烫碗筷。很快,这股防疫之风从半岛来到了国内,这次透彻的防疫运动使喝热水的习俗覆盖了全国每个角落,与此同时,保温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在相对富裕地区保温瓶保有量超过了手电筒。时间又来到80年代,自来水厂的兴建与省柴灶、煤球炉的推广使得几千年来中国人随心所欲喝热水的夙愿最终得偿所愿。
可见喝热水作为行为习惯,其底层逻辑无法逃脱经济基础。所以胶皮只敢把实现目标的周期定在5年,烧制开水需要煤炭等廉价能源供应,储存开水需要家家户户都买得起的热水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