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轿子的魔力
msp;啥心理哩?
这么说吧,后世的车子就是当世的轿子,交通工具之外被赋予了别的内涵,那就是排面、身份。
轿子这个人力交通工具是国人一大发明。轿子从车辆演变而来,《明史·舆服志》载:轿者,肩行之车。因此轿子又称为‘肩舆’,其字面意思就是扛在肩膀上的车厢。
坐轿子出行始于魏晋时期,是种相当有排场的出行方式,普通人根本就坐不起。到北宋时,轿子取代马车的趋势开始出现,其过程较缓慢,因为受到了士大夫阶层的抵制。北宋官员出行多骑马乘车,极少数特殊情况下才会乘轿。像王安石、司马光,他们就认为轿子是一种野蛮的交通工具,轿子以人代畜,野蛮而荒唐。可是,道路没有铺装、车辆没有避震,坐车出行也是种受罪。到南宋,朝廷南逃江南后,一来更加缺马,二来南方道路条件比平原为主的北方恶劣得多,很多地方车马难以通行。所以此时官员出行短途用轿、长途乘船,坐轿子不再被士人们视为不道德。轿子终于盛行开来,抬轿子的人越多越有排面。
到明清,轿子因其安稳舒适受到有钱人的喜爱,有钱人都爱坐轿子而非马车。有个说法是‘无轿不成官’。明清两代尤为明显,清朝读书人的人生四大理想:戴官帽、坐官轿、留着作、娶小娇。其中乘坐官轿更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古代多的就是规矩了,轿子也不例外。老百姓只能乘坐两人抬小轿,轿身上不能有过多装饰。官员根据品级可以使用4人抬最多不超过8人抬的大轿。于是轿子不再仅仅是交通工具,成为身份地位的具象化表征。说到轿子,第一时间想到的必定是八抬大轿,正是婚礼使用的大轿,有钱人家会自备轿子和轿夫,至于普通老百姓就只能前往‘轿行’租赁,出嫁之时一定让女儿家坐一回轿子。没有轿子参和,这婚恐怕就结不成的。可以说轿子比今天的结婚证还重要。如此,普通百姓一辈子也有一次乘坐8抬大轿的机会,不过只有正妻才能乘坐八抬大轿,小妾或者是继室无此资格。这种8抬大轿就是花轿,只能用于嫁娶,如日常出行乘坐就是僭越,是要问罪的。
当然了,不出意外的话那一定是要出意外的。万历朝首辅张居正曾有过一顶32人抬的轿子,不,那不是轿子,那叫做房轿。
坐轿子舒服是舒服了,排面是排面了,弊端也是大大地。其一,导致中国的车辆制造技术严重倒退,从西周到民国还是两个轮子,没有轴承没有减震装置。其二,致使朝野不重视道路铺设。贵人都坐轿子,车好不好,路修得是否平整,对于做轿子的人关系不大。
既然人们十分在意轿子的深刻内涵,那么有必要用事实来教育那些不明真相的朋友们:穿越众也是贪图享受之辈。交通工具升级这个事是不是也该上上发条了。讲真,胶皮顶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