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古记

  那几位美食家哪里吃过“谷烧”这种六十多度的酒,不着道才怪哩。

  酒类品种按现代分类法,可分为黄酒、果酒、配制酒和白酒四大种类。前三种在宋代以前已有生产,但到了宋代才获得较大的发展,特别是黄酒生产进入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粮食酒和果实酒,都是用发酵的方法制成的。当酒精成分达到百分之十几的时候,酵母菌受到抑制停止繁殖,发酵作用便变得缓慢。因此,它们的酒精含量都是不高的。

  白酒亦称烧酒,是独有的蒸馏酒。

  这个时代尚无蒸馏酒,虽然蒸馏器早已出现,但并不代表可以蒸馏取酒。如此时的花露水便是用蒸馏器制成,但蒸馏酒却是有着复杂的工艺技术的,尚未出现不足为奇。

  在那个时空,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

  宋朝以前,采用中国发酵法所获取的酒,酒精浓度难以超过20度。元朝时期,蒙古人远征中亚、西亚和欧洲,使得西方的蒸馏酒法传入中土。而后,酿酒者们又把欧洲人本来是蒸葡萄酒的器物,变成了蒸谷物酒。获得蒸馏酒法的元人,利用酒液中不同物质具有不同挥发性的特点,把最易挥发的酒精蒸馏出来,获得了最高浓度约70%的蒸馏酒。元人蒸馏酿酒,先使用与黄酒类似的方法用酒曲发酵,继而蒸馏取酒。

  在那世,王棣的祖父便是靠酿酒谋生的,酿造的是用稻谷蒸馏出的极烈的白酒,乃是其时江南地区极有名的“谷烧酒”,容易醉,但不伤身。

  知道酿造工艺那便简单了,王棣画了图纸让王孝寻师傅打制了酿酒蒸馏器,而后按粉碎、发酵、蒸馏及陈酿四道工艺程序反复试验,终于酿制出了纯度在60%之上的白酒。

  这可是杀手锏,也是酒楼兴衰成败的要素之一,从一开始就严格保密,只有寥寥数人知晓参与。而王孝几个数代在王家为仆从,忠心耿耿是不消说的,自是不会泄露外传。当然,待到谷烧酒面世推广,怕是会供不应求,王棣早有应算,让王孝寻些忠实可靠之人慢慢传授,核心技术不外传便可。而且,届时会打造几条生产流水线,工人们各司其职,一来可以提高效率,二来能有效地防范整套工艺流程外泄。

  这是一门生财之道,但只是他打造新型商业会所的手段之一。

  菜式是另一个手段。

  因为铁锅的出现,大宋有了炒菜,经过百来年的发展变革,东京城的菜式种类渐渐丰富了起来,这也促使京中酒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但与后世相比,这时的菜式其实是极其贫乏的。

  王棣通过一番明察暗访,大抵尝遍了各大酒楼正店的招牌菜,味道不错,但大致都是相同的菜式。要想让“谪仙居”独占鳌头成为东京名牌产业,关键得推陈出新。好在王棣吃过的美食不少,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等八大菜系吃了个遍,还时常看看电视烹饪节目,对炒菜颇有心得。

  酒楼筹备之初,他在自家厨房抽了几个厨子,分别教授了八大菜系中的三两个名菜,几番品尝后定下了“谪仙居”三十六道招牌菜,其中就有那几位美食家点的六道。

  美食家的单是免了的,一则这几位尽皆醉倒,二则放长线吊大鱼……金杯银杯不如顾客的口碑嘛,更何况是非一般的顾客?吃人嘴短拿人手软,这哥几位好意思挑三拣四、鸡蛋里挑骨头?这会儿的美食家可非后世的砖家那般毫无底线。

  此其一,后续操作得跟上,如在“东京时报”上开辟美食专刊,邀请这几位投刊,润笔费是少不得了,当然得多为“谪仙居”宣传一二。

  办报刊,盈利微薄,甚至是无利可图,但却势在必行,王棣太知道舆论的威力有多大了,这不仅仅是为了“水云间”造势宣传,在特定时候更是大杀器。

  因为造纸术及印刷术初革命性进步,宋朝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了报纸,也就是“邸报”。

  邸报是历代政府用来向下发布命令、书诏、章表、辞见等方面内容的公开印刷品。它在朝廷的直接管理下统一发布。到了宋代,邸报已经具有中央政府公报的性质,因此又有“朝报”之称。

  宋代邸报与唐代的邸报相比,读者要广泛得多。由于印刷术的应用,邸报能够大量复制,读到的人越来越多,在当时相当流行,是人们了解朝政信息的重要渠道。

  许是因为历史有了偏差,原本已经有的“小报”却未出现。

  朝廷对邸报的内容却是严格把关,防止那些于政府不利的消息在邸报上刊登。邸报流行愈广、影响愈大,政府对邸报内容的控制也就愈加严厉。如灾异、军情、朝廷机事、未经批准公布的臣僚章疏等皆限禁刊见邸报。

  为了加强对邸报内容的控制,使有关的禁令得到贯彻,从真宗咸平二年起,对邸报实行“定本”制度,进奏院要将编好的邸报稿样呈送枢密院审查,然后按照审查通过后的“定本”向地方发布消息,不得超过“定本”所框定的范围。中兴以后,改由门下省定稿,再经宰执复审,方可报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邸报的内容由于多受限禁,许多为读者关心的新闻得不到报道,“定本”审查制度又造成出版时间上的稽延,使得邸报不能满足人们对新闻的需求。有人抱怨说:“动辄年旬日,俟许报行,方敢传录,而官吏迎合意旨,多是删去紧要事目,止传常程文书,偏州下邑往往有经历时月不闻朝廷诏令。”特别是在时局紧张、社会动荡的时候,邸报受到的限制更多,更是不能满足读者了解形势的迫切需求。

  而且,朝报由于出版前需要送检,出版后往往又是“逐旬”邮寄,因此效率低下,等报纸送达外官手里时,“新闻”早已成“旧闻”。

  如殿试评卷之后,朝堂“唱第”,即在朝堂中宣布进士名次,然后,便可以布告天下了。布告的形式有三:在放榜日贴出榜文;在邸报上刊载及第的进士名单;给及第的考生送“金花帖子”,长五寸,宽二寸半,“书其姓名,花押其下,护以大帖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