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平叛之后(续) 利益平衡

  其实,如何对待唐国独立自主这个问题,宋王和心腹重臣已经商议过。

  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暂且搁置,你不说我也不提,你唐国保持了名义上的独立,我大理也保留追究的权利。

  这对于目前的双方来说也是最好的结果。

  “这个……”

  宋王将目光投向了卫明。

  这时候他是不好表态的。

  卫明冷哼一声道:“国书是由你们唐国皇帝李烨递交给我国皇帝陛下的,要收回也可以,让他亲自来取!”

  这就是不愿意了,因为这种事根本就不需要将国书拿回去,只是宋王颁道圣旨的事。

  也暗指秦昊的身份不够格,要谈也得是唐王李烨来谈。

  秦昊也知道他们这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牵扯到国家利益,两方自然都会据理力争,这无可厚非。

  再者,外交是国力的延伸,是斗争后的利益瓜分。

  纵观后世的华夏近代史,没有哪一场利益交换不是真刀实枪打出来的。

  而目前唐国的处境和后世的华夏差不多,要想赢得对方的尊重,必须要经过一场战争!

  但目前唐国显然还不具备这个条件。

  所以他并没有表现出急躁情绪,而是平静地说道:“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道路,是目前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是民心所向。是不为某一个人意志转移的!请陛下务必认识到我国百姓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的伟大信念和坚强意志。”

  卫明眼中精光一闪,以百姓作为力量来源和国家根基,这种思维模式有些另类。

  各大诸侯为统一这片土地争战四方,才是被人讴歌称颂的主旋律,为此征战杀戮、人命如草芥才是最真实的情况。

  百姓,不过是诸侯眼里本来就该为自己卖命的一个个贱民而已。

  卫明手捋胡须,眯着眼道:“秦公子的话倒是新奇,一国命运竟然由底层百姓来主导,无怪乎唐国羸弱。”

  秦昊摇头道:“民贵君轻先贤早有论述,并非是什么新奇理论,所谓“民能载舟亦能覆舟”,也只有以民为本、以苍生为念的君主,才配统一、统治这片土地。”

  “民能载舟亦能覆舟,”宋王跟着呢喃一遍,甚觉有理,感慨道:“秦公子不愧是十国第一才子,有如此心胸气魄者世间少有,真乃少年英杰!”

  “不过,”他看了秦昊一眼又道:“如此英雄人物蜗居在弹丸唐国,实在是委屈了人才,不如留在我大理,孤以你为相,让你一展抱负拯救十国黎民百姓如何?”

  秦昊在唐国是七品代理知县,宋王直接拜其为相,足见其看重程度。

  并且言语间神情真挚语气恳切,全是出于真心。

  秦昊笑笑拱手致谢道:“多谢陛下好意,我出生在唐国,又被唐国山水养大,唐国与我如母育儿,于情于理都没有背叛的理由。”

  宋王也知道不可能说动他,由衷叹道:“孤甚为遗憾!”

  卫明再度轻哼一声道:“如此倒也好说,只需老夫率领大理天朝五十万精锐,必能在三月之内收复唐国疆土,到那时,秦公子还有何话讲?”

  秦昊呵呵一笑:“我唐国虽然羸弱但也远没到任人宰割的地步,虽说征伐他国有心无力,但自保无忧还是能做到的。”

  卫明不屑道:“就凭你那五万新军?”

  秦昊笑道:“五万新军就能抵挡公子休二十万大军立于不败之地,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

  “哼!那是另外一回事,我大理军队未尽全力!”

  “那卫将军又凭什么认为我国军队用了全力?”

  卫明神色一滞:“老夫不与你做口舌之争,若是不服,可以领军一战!”

  秦昊又笑了:“大理国内部刚刚平定,根基不稳,外部又有齐国、燕国虎视眈眈,且与齐国的交战从未停止,至今还有不少城池在齐国手里,敢问卫将军以何为战?”

  “这……老夫还有三十万精锐,只要倾巢而出,在短时间内踏平唐国绝无问题,而后就可立即挥师北上,收复边疆……”

  秦昊摆手打断了他的话:“请恕小子无礼,老将军此番打算无异于小儿嬉戏异想天开!”

  “黄口小儿!”卫明被他这个小辈当小儿教训,气得胸膛起伏胡须乱颤:“胡言乱语!”

  “你听我说完,看有没有道理就知道了,”秦昊并不着急,徐徐说道:“且不说你大理国是否还有发动五十万精锐的实力,即便是有,你凭什么断定在数月之内就能踏平我国?”

  不等卫明说话秦昊接着道:“我国内忧外困看似凶险,实则外有杨元帅坐镇北疆,内有杨天赐、赵广等诸多良将镇守中枢,并与齐国、燕国交好足以高枕无忧!”

  卫明冷笑道:“齐国早有侵吞你国之意,何来交好之说?”

  秦昊淡淡道:“相比没有对外侵略之意的唐国,齐国对大理的防范程度远在我国之上,且大理富庶十国皆知,试问齐国为何置大理不顾,偏偏与贫瘠的我国过不去?而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说到这里他故意停顿,等所有人的注意力集中过来,这才道:“如果要选宗主国,国力强盛的齐国,岂不远比大理更适合唐国?”

  这就是知己知彼的好处了,一番话驳斥得卫明目瞪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