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杨悉知议事

  翰林院议事厅。

  杨悉知端坐首位。

  典簿厅、待诏厅和当月处所有七品以上的官员全部到齐议事。

  这还是秦昊第一次在翰林院参加这么大规模的会议,也是第一次见到了翰林院这么多官员,黑压压地挤满了屋子。

  “金陵水灾,大家应该也都知道了,”杨悉知开门见山道:“为了此事,今日朝堂圣上龙颜大怒,将百官足足训斥了半个时辰!”

  他一边说,一边环顾左右,脸色极为阴沉:“没用的话本官就不多说了,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此次召集大家只为一件事:我等如何替皇上分忧!诸位都议一议吧。”

  翰林院是皇帝秘书处,本身负责的就是为皇帝出谋划策,所以杨悉知这么说也是出于这方面考虑。

  只不过秦昊听了却是暗自摇头。

  杨悉知的这种行为在他看来纯粹就是热脸贴冷屁股。

  反正自打秦昊来翰林院那天起,就没看到过李烨向翰林院要过什么谋略。

  另外这一句话也说明杨悉知不是一个务实的人。

  只说皇帝很生气,那圣上的指示和要求你倒是说说呀!

  如此空泛的问题,你让大家如何开口?

  所以问完之后一刻钟过去了谁也没有说话。

  偏偏杨悉知还很有耐性,大家不说他干脆闭目养神以官威压人。

  许静文实在不想这样浪费时间,便拱手问道:“大人,不知陛下是何态度?”

  杨悉知听到有人说话抬起眼皮扫了众人一眼,这才将目光落到许静文身上,道:“陛下自然是要严惩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员,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

  秦昊闻言顿时皱眉。

  他看了看许静文,见对方也是如此。

  杨悉知这句话看似回答了许静文的话,实则很有问题。

  许静文的问题简单地理解就是:陛下让我们怎么做?

  而杨悉知回答的却是:陛下要惩治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员。

  而且,这个答案还极有可能还是杨悉知自己的猜测。

  那么,若真是这样,还需要翰林院拿什么主意?难道要向李烨进言该如何惩治贪官污吏?

  如果不是这样,那此次召集大家前来议事,可能跟上次《庐阳战事方略》一样,是杨悉知为了做事而做事的表演秀。

  并且,根据秦昊自己得到的金陵水灾的情况来看,基本上可以断定必然就是如此。

  理由很简单,庐阳府的这次灾情没有上报,这是触犯了李烨的逆鳞,但唐国此时的国情不允许李烨惩治这些官员。

  所以,杨悉知真要是为李烨解忧,就该知道惩治官员并不是朝廷当前的迫切问题,救灾和稳定大局才是。

  试想一下,金陵粮仓出了问题的事若是传遍天下、传到前线会有什么后果?

  而杨悉知连李烨的真是意图都没搞明白,却在这里要求大家献计献策,这不是只为了做事而做事又是什么?

  他这么做的原因秦昊大致也能猜到。

  估计是李烨在朝堂上问计百官无言以对发了火,群臣遭到训斥。

  作为皇帝秘书处的翰林院,要么是被李烨直接训斥了,要么就是李烨训斥群臣时觉得自己的脸面挂不住。

  如果真是这样,那这次议事根本毫无意义。

  思量间不觉走了神,以至于陆续有不少官员发了言,秦昊都没听进去说了什么。

  直到身旁的唐义轻轻扯了扯他的袍袖,他才清醒过来,这才发现大家的目光都望向了自己。

  见秦昊有些茫然,唐义小声提醒道:“大人问你话呢。”

  “哦……”

  秦昊轻哦了一声,这才看向杨悉知。

  果然,对方正直视着自己,面上隐隐有些不悦。

  “秦大人,大家都说了自己的看法,此事你又怎么看?”

  杨悉知再次问道。

  秦昊有些为难,违心的话他也实在说不出来,但若是说真话只会让对方难堪。

  想了想拱手道:“大人,下官以为,当前以救灾和稳定民心为要,翰林院要在这方面为陛下献力献策。”

  这话等于是明着告诉杨悉知:别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了,真要是想帮皇上,你就在这两方面多出些主意。

  可谓是说得相当诚恳了。

  主要是他和许静文想的一样,不想在这里浪费时间。

  谁知杨悉知听后沉吟一阵后又问道:“那以秦大人之意,又该如何稳定民心?”

  秦昊心里暗自叹息。

  能问出这句话,说明他根本就没将灾民的事放在心上,只觉得稳定民心比安置灾民重要,仅此而已。

  那么,没有领悟到李烨的真实想法也就可以理解了。

  他怎么就不想一想,安置灾民和稳定民心其实就是一回事呢?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