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烬夜长歌

  暮色如凝血般漫过焦黑的城墙,大章城的残垣断壁在夕照下扭曲成狰狞的轮廓,焦黑的城墙如同巨兽溃烂的伤口,蜿蜒在天际线处。

  卓青麟站在远处山峰上,握紧腰间剑柄,指节在染血的甲胄上蹭出细微声响。

  望着城楼东吴军旗猎猎,耳畔似乎还回荡着半个月前冲天的喊杀声。风卷着灰烬掠过他染血的甲胄,将那份灼人的温度重新带回记忆深处。

  山风卷着灰烬掠过他伤痕未愈的面颊,恍惚间,半月前那场焚城之战的嘶喊再度刺穿耳膜。

  那一日,穹夷山脉的晨雾还未褪尽时,孙策的十万大军便踏碎了南唐的黎明,便如鬼魅般出现在大章城外。

  李仲煜至死都握着佩剑,望着被火焰吞噬的宫城,眼中至死都满是难以置信。

  这位素来以才情着称的南唐后主,终究没料到被他称作“信义之士”的孙策,竟会以如此雷霆手段撕破盟约。

  李仲煜最后一次登上宫城城楼时,玄色广袖还沾着昨夜未干的墨痕——这位以诗赋名动江南的后主,至死都保持着执笔的姿势。

  当烈焰吞没雕花梁柱,他握着佩剑的手指还保持着书写的弧度,眼底倒映着东吴军旗刺破晨雾的猩红,仿佛化作一首未写完的绝句。

  "报!梅山急报!"传令兵滚鞍下马,带起的尘土扑在卓青麟泛白的靴面上。密函在暮色中展开,火漆印纹里渗出暗红,像是凝固的血。

  李伯禽重伤退守梅山,自号唐昶王,为李昪和李仲煜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在梅山择了一吉地,为二人设置了衣冠冢。

  那熊熊烈火不仅焚毁了南唐的宫阙,也将南唐两代国主的尸身化作了飞灰。曾经那个在宫宴上舞剑的英武皇子,如今只能在残山剩水间扛起复国大旗。

  而李季礽的失踪,却因"青衣护驾"的潦草字迹,在卓青麟心底燃起幽微的猜想。

  东吴的战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旗角割裂晚霞,仿佛要将整片天空染成血色。卓青麟遥望城楼,想起南楚军帐里堆积如山的伤亡名册。

  在这乱世之中,南楚犹如一头凶猛的野兽,不断地扩张着自己的领土。然而,这种扩张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伴随着巨大的代价。虎贲军团,作为南楚最精锐的部队之一,在这场乱局中遭受了重创,其精锐力量折损过半,这无疑给南楚的军事力量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与此同时,关麟军团的整编也让人感到心力交瘁。整编意味着重新调整军队的编制和组织,这是一项极其复杂且耗费精力的工作。不仅需要重新安排士兵的岗位和职责,还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如士兵的能力、经验以及团队协作等。

  然而,尽管面临着如此多的困难和挑战,南楚的军队依然顽强地向前推进。终于,当南楚虎贲军团攻占大章河流域的消息传回沣原城时,整个城市都沸腾了起来。

  霸王府前的广场上,人头攒动,无数百姓聚集在这里,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期待。当“新占领七郡八十余城,近五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并入南楚”的诏令被高声宣读时,人群中顿时爆发出一阵山呼海啸般的欢呼。

  这欢呼声如同雷霆万钧,震撼着整个沣原城。人们挥舞着手中的旗帜,跳跃着,呼喊着,表达着对南楚军队的赞美和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盼。这个消息不仅让百姓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更为南楚的未来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南楚疆域自此突破四百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六千万,一跃成为南方最强大的势力。

  沣原城霸王府前百姓的欢呼犹在耳畔,而卓青麟知道,每一声高呼背后,都是新坟前未干的泪痕。

  紧随而来的是五军都督府的命令,及枢密院的整军方案。以虎贲军团为核心的南方军区正式成立,定编十八万人。这支经历过战火淬炼的精锐,将肩负起守卫新领土的重任。

  而原礽庆王府麾下的十万关麟军团,则面临着严酷的整编。卓青麟亲自参与了这次裁汰,他深知,留下的三万精锐将成为新的独立军团,而其余人,将在虎贲军团因伤退役将校的带领下,组建十二万人的生产建设兵团。

  "将军,新兵连射三箭都脱靶。"副将的抱怨打断思绪。练兵场上,十二万生产建设兵团的士卒正在烈日下挥汗如雨。

  他们中有人还穿着猎户粗布,有人握着锄头的手尚未磨出老茧。卓青麟望着远处新垦的农田,那里曾是横陈遍野的战场。

  "记住,"他忽然开口,声线像打磨过的青铜,"当他们在荒地上种出第一茬麦子时,比射出百支箭更能让敌人胆寒。"

  卓青麟望着远处挥汗如雨的士兵,沉声道:“战争不仅靠刀剑,更靠人心。这些人能开垦荒地,能建造城池,便是最坚固的防线。”他心中清楚,在这片新占领的土地上,民生的安定远比军事威慑更重要。

  夜色浸透营帐时,卓青麟独坐营帐,案头的烛火将疆域图上的大章城照得发亮。

  小主,

  烛光摇曳间,他的目光停留在大章城的位置。东吴占据着这座战略要地,如同在南楚南方军区的腰腹处顶着一把利刃。他铺开密报,上面详细记录着东吴的布防情况。

  孙策此人,绝非等闲之辈,十万大军翻越穹夷山脉的奇袭,便足以证明其胆识与谋略,可惜现阶段虎贲军团已是强弩之末,南楚亦派不出可用援军,不能若能借机将孙策围杀于此,东吴局面将立刻翻转。

  孙策的布防图在火光照映下泛着冷光,十万铁骑翻越穹夷山脉的奇袭路线,像条毒蛇盘踞在南楚咽喉。

  卓青麟摩挲着密报上"强弩之末"的批注,忽然听见帐外传来衣袂破空声。

  "将军,故人来访。"亲兵的声音带着一丝警惕。
<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