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又一个前首辅
制约不了谁。因此文人实际是无制约的---物质上肉体上有制约,精神上思想上无制约。从这个角度说,文人无天敌。”
方从哲和房安东,这两个文人一起跳脚。说好了只骂东林党,如何这会儿将文人书生统统一棍子打死。
许显纯也纳闷,这是统战呢,还是反统战呢?简直在拉仇恨嘛!“房部长,房兄,是不是你拿错稿子了。”
方从哲问许显纯讨香烟抽,用来解忧,不是,用来解恨。此人抽烟无师自通,嘴进鼻出,好似一个老烟枪。“也罢,老朽话已带到,但求个回话。这个谈判么,我看不如到此结束。”说着沾墨提笔等待回复。
房安东道:“卖国弑主资以西番,罪无可恕。昔日李标者害我杨谷菡副部长性命,今日复社者毁我乡党产业,于公于私皆深仇大恨。我梁山司与你东林党原势不两立。尔等若能改弦更张,站到朝廷和人民的一面,或能和平共处。”
这边话音落,那边笔端停。房、许二人皆叹老首辅出手不凡乃惊艳四座,捧他是速记高手、书坛大家。
“方某好字,更有高论。你等且知东林从何而来?”
从何而来?进到此展览室,迎面的巨幅画作明明白白告诉你,从顾宪成顾东林而来,由其东林书院而来。妇孺皆知也!
“此为表征。”
房安东坐不住了,起身向方从哲行礼,“愿闻其详,请方老先生赐教。”
“哼哼,老子在万历朝跟他们斗了7年,没有人比我更懂东林党。”
一切都源于教育、源于科考。
明朝商人后代不仅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政府还不断为流动性很强的商人提供了参加科举的便利。
明中叶前后,除负贩行商的落迁定居外,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大量因其它原因而产生的流动人口如流民、逃户等。显然,传统的户籍制度已不能适应现实需要。于是进行一系列调整,政府首先给了流民、逃户在异地寄籍暂居及附籍的权利。负贩行商从流动性来说与流民、逃户无区别,然在财力上却不能与之同日而语,他们的经济实力可以保障其很快在留居地扎下根来。他们在经商地购置产业、建筑房屋、营造坟地、养儿育女,他们的子孙也‘婚姻于此,衣食于此,与土着世产者非有别也’;他们返回故里反而会因‘言语不相通,面貌不相习,又无产业可考’而遭乡人的抗拒。因此,嘉靖年间,政府也给予了他们与其他流寓人员同样的可以在异地寄籍暂居或附籍的权利。嘉靖六年(1527年)朝廷下令‘除浮居客商外,其居住年久,置立产业房屋铺面者,责令附籍宛大二县,一体当差’这虽是针对长年在京师从商且已置下产业者说的,但由于这类现象在全国已具普遍性,所以各地纷纷效法。有些地方还根据自己需要,对在住地有生意的异籍寄居的客商也予承认,设置浮户专册,将其纳入册中。
商人、流民、逃户,被允许在异地寄籍。这一改革造成的影响是什么呢?那就是工商业阶层即便因为从事经商和生产活动跑到外地去,依然可以在当地参加科举考试。如果以前商人阶层培养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还有一点小小的阻碍和麻烦,那现在连这样的麻烦都彻底消除了。于是滋生东林党的温床出现了。